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上幼稚園到底要學些什麼?
幼教專家認為,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身體動作、生活自理、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社交與情緒管理、語言溝通與協商的能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其實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五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上幼稚園到底要學些什麼?
幼教專家認為,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身體動作、生活自理、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社交與情緒管理、語言溝通與協商的能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其實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五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
1.絕對冷靜
惟有冷靜才能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或尖叫聲而失去妳的定力。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知道如何出招接招。
2.絕對優雅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媽媽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的母親!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工具,學習注音符號是學習語文的開始。能將注音符號學好,不但可以發出正確的語音,把「說話」表現得更好,而且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學會注音符號,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但是就筆者所知,學注音符號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注音符號是抽象的符號,為什麼「ㄅ、ㄉ、ㄌ」、「ㄇ、ㄈ、ㄩ」這些符號那麼像,可是每一個符號的發音卻不同﹖為什麼有的聲符要加韻符才能拼讀(如﹔ㄏ、ㄍ等)而有的聲符可以單獨念(如﹕ㄓ、ㄔ、ㄕ、ㄖ等)﹖這其中是有些難以理解的,而且拼讀也需要一些技巧,能掌握拼讀技巧,就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能。所以注音符號的教學,需要了解一些注音符號的原理,需要認識一些教學方法,教學才能愉快而有效。個人在此提出幾個注音教學上的經驗,供教師們參考。
入門很重要,發音要準確
當我們打開收音機時,一定要對準頻道,才能收聽到清楚的聲音。當阿里巴巴對著石門喊「芝麻開門」時,石門就會打開,但如果阿里巴巴喊的是「香蕉開門」的話,可能石門就不理他了。為什麼唐三藏對著孫悟空念咒語時,孫悟空就會受不了,但是別人對孫悟空念就沒有效用呢﹖這是因他們念不準咒語啊﹗所以聲音有它的魔力,但是發揮魔力的條件是——要有準確度。語言也一樣,發音要標準才可以發揮作用,如果不準確,可能無法傳述思想了。教注音符號的第一步,就是要發音正確,務使每一個符號都念得清楚,拼音都能正確,才能發揮學習注音符號的效力。
學習韻符要注意口型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壞習慣』,壞習慣並不可怕。
在孩子的成長中壞習慣可能就更多了。因為他們還不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對或者錯。這些要靠我們來告訴他們。
但是單純的只告訴他們說:『不對!不許這樣!這樣是錯誤的!』
而你呢,還會說話不算話,自己沒有去遵守。父母們也許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壞習慣正在影響著孩子。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從整理書桌開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也是一樣,要能夠專心,必定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書桌是最基本的要求。年紀較小的孩子,會習慣把書桌當成自己的堡壘,無論是珍貴的寶貝,或者是心愛的玩具,都會放在書桌上,所以在讀書的時候,經常會因此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了。要求孩子讀書,從整理書桌開始,盡量保持桌面簡單整齊,只留下必要的文具跟書本,就能達到最基本的目標:專心讀書。
<先讀拿手喜歡的科目>
幼兒園英語100句~~~來源~美樂蒂的旋律
(一)打招呼,問好。
1.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早上好!早上好!
2. Good afternoon.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下午好!
葛惠表示,如欲培養愛閱讀的孩子,素材的挑選和啟蒙方式絕對是關鍵。以下依照孩子年齡作介紹:
★0~1歲:認識生活
據估計,幼兒每年傷風感冒的次數是6~10次。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免疫機能逐漸成熟,3歲以上孩子體內免疫血清的抗體濃度即接近成人;8歲後,整個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已和成人相當。 免疫系統負責保衛身體,免受細菌、病毒等傳染病原的侵害,可說是體內的保全人員。無須靠藥物或健康食品,以下10招便能捍衛孩子的免疫系統,使其發揮最佳功效。
1.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濕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80磅(約36公斤)以下的孩子,一天應喝的水量是每10磅體重對應250cc(也就是體重18公斤的孩子每天該喝1000cc的水)。 為了確保健康,應儘可能讓孩子理解喝水的重要。上學、外出時讓孩子背著水壺,車上隨時放一瓶水,規定吃晚飯時每個人都要喝水,讓喝水成為一個好習慣,而你也會發現水的另一個好處:即使不小心打翻,也不會弄髒衣物。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無批評原則。
人無論在清醒或睡眠時,身體感官一直都在接收來自體內與環境的刺激,然後將這些刺激傳送到腦部分析處理,最後作出合適的反應,這樣的過程即是所謂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換言之,感覺統合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以因應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這對人類生存非常重要,尤其在遭遇危險時,它會決定我們究竟要起而抵抗,還是逃跑保命;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每件事、執行的每個動作,大腦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這個過程。
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魏巧俸職能治療師表示,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各種感覺器官便逐步發展,從出生到幼稚園階段,則是感覺統合功能發展迅速的時期,而後在國小五、六年級大致成型,終生受用。如果感覺統合發展正常,情緒會比較穩定,學習力與環境洞察力也比較好,較會自我保護,因此,從小打好感覺統合的基礎十分重要。要幫助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媽媽懷孕時可多聽曲調溫和、節奏簡單的胎教音樂,說話宜輕聲細語,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吵雜環境;生活作息正常,可提供足夠的前庭刺激,因此非必要切勿減少活動量;時常按摩肚皮,使胎兒接收觸覺刺激,如果爸爸一起來,更能增進夫妻情感。
1歲半的永永很喜歡出門玩,成天拉著門把吵著要出去。但每次出門,媽媽總是捏一把冷汗,因為除了得拎著大包小包充當「苦力」,一講到回家,永永就賴在地上又哭又鬧,令媽媽覺得帶小孩出門真是吃力不討好。
有了孩子之後,爸媽最怕寶貝出門在外臨時有狀況,因此許多人休閒時寧願和孩子待在家裡。其實,如果爸媽能在出門前做好功課,並了解安撫孩子的訣竅,帶孩子出門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出門前,做好計畫遵守3原則
1~3歲的孩子,對於能動手操作、活動筋骨的地方,比較感興趣,所以出門地點的選擇,當然以具備遊戲場的較為理想。不過,出門前有3件事要先想好:
徐玲 (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這裡跟家並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那裡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呆在教室裡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麼多規矩是為什麼?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裡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裡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採訪/劉玉華
諮詢/榮民總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醫師 宋文舉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 田安然
健康網路主講人 劉啟森
媽媽不必內疚的10件事
在你離開寶寶身邊的時候,在你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為沒有全心投入到寶寶身上而深感歉疚?
現在,快快趕走這些折磨你的念頭吧,有些事情,你有理由不內疚——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寶寶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寶寶放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的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 媽媽超人,兒子低能
俞小勝的媽媽,是一位能幹型的全職媽媽,我的兒子小乖從小三到小六都跟小勝同班。記得有一次,小乖期中考國語考九十六分、數學考九十二分,我說:「九十分以上就很不錯了!」小乖却說:「第一名的小勝國語考一百分、數學考九十八分,還被他媽媽打了兩下。」我的天啊!俞太太居然要求每科滿分。據說小勝的數學都提前趕在開學前找家教上完,英文更是從三歲就開始補習。為了就近照顧,俞太太還特別在學校附近買房子,每天陪兒子一起上學去當「愛心媽媽」,放學後更帶著小勝到處趕才藝班,每天課程排得滿滿滿。
2008/03/12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撰文/鍾碧芳;諮詢/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沈玉培】